“不忘初心担使命“不忘初心担使命“不忘初心担使命“不忘初心担使命“不忘初心担使命
快速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教育 >> 理论研究 >> 正文
理论研究

“角色冲突”场域中高校辅导员自我角色的唤醒与选择

2016年10月24日 19:17  点击:[]

曹义霞

(河南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

【摘要】高校辅导员处于“教育场域”和“管理场域”当中,他们在工作中极易出现双重角色困境。本文基于“场域”的概念,分析了高校辅导员在这两种场域中的角色冲突,具体表现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在工作性质和工作理念相互冲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与内容相互冲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的工作方法与评价标准相互冲突。并由此提出了辅导员应该自我角色唤醒。最后,笔者提出了高校辅导员如何选择“自我角色”,认为辅导员应该是思想政治的引路人,是教育、管理和服务协调发展的协调员。

关键词:场域 角色冲突 自我角色 高校辅导员

教育与管理是完全不同、甚至可能存在相互背离的两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所有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着“如何培养人”而展开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基本规律与逻辑基点决定着教育感化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的良好方法。作为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通过教育,引导与激励人向善、向至善发展,能够把人培养成所需要思想品德的人。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人为中心,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效益,是管理目的之所在。管理存在的逻辑基点在于组织成员的行为必须得以恰当地规范、控制与约束,才能有效地实现组织体的最大效益。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也不例外。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高等学校可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行使国家部分教育行政管理权力,也可以根据大学自治权,行使对学生的学籍管理权力,还可以基于民事主体权,行使民事事务管理权利。

因此,教育和管理作为两类重要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有着明显的区别。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教育者言行去影响和培育受教育者心灵;管理的本质在于管理者通过一定制度去规范约束被管理者的行为。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引导、激励等方法影响学生、培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而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等方法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进而促进高校组织的效益。从两者概念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和管理的不同甚至背离。而高校辅导员正好处于“教育场域”和“管理场域”当中,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极易出现双重角色困境,并产生角色冲突。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表现

每一位社会角色间冲突是个体在扮演角色时,由于不同的角色集中在个体身上,并且每种角色的要求不同,这样就引发了这几种角色之间的冲突。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在工作理念上相互冲突

高等学校辅导员角色冲突表现之一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在工作理念上相互冲突。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其根本理念就是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智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践行者—高校辅导员,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学生及时的表扬激励,对少数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既要敢于批评,但更要善于批评,目的是让其改正错误,健康成长。”[1]

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分支,从法理上讲,是高等学校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运用大学自治管理权、行政管理权和民事管理权对大学生行为施加影响与制约。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高校学生管理从目前来说,学校只考虑了服从社会发展需要而无视学生个体需要,使学生形成‘要我做’的思想,使学生管理成为一种被动的行为模式,形成‘有管理行为’但无‘管理目标的实现‘管理路径依赖。”[2]

因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必然存在工作理念上的不一致性。教育的原点认为人是可教化、能教化,也必须接受教化,侧重于人之心。因此,教育体系主要是以受教育者道德义务为本位而建构起来的。辅导员要努力通过言传身教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影响,培育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接班人。而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却有着不太一致的目标追求和工作理念。管理是为了促进公平、防止权利受损、提高组织效益而对成员行为进行的规范与控制。管理的基点或理念是人的行为要规范、能规范,也必须规范,侧重于人的行动。因此,管理实质是权力的作用与影响。管理规则是通过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权益界定与分配来调整被管理者行为的规范。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内容上相互冲突

高等学校辅导员角色冲突表现之二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与内容存在着不一致性。教育的对象是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高校学生。因此,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3]

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事。当前高校辅导员学生事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学生组织的管理,如班团建设、社团引导等;对学生的学籍管理,如学生升级、留级、转学、转专业、休学与退学等学籍处理行为;对学生的行政管理,如纪律处分或行政处分;对学生民事活动的管理,如寝室内务、饭卡的申领与退还等。同时,不少高校辅导员还兼任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院系团委书记。

因此,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在内容上存在不一致,导致“在实际工作中,不少辅导员面临着人数少、任务重、困难多、压力大等问题,很难做到既服务、管理好学生,又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这极易导致辅导员用育人的方法来处理管理事务;或者用管理的方法来处理育人工作,单一无灵活性。”[4]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在评价标准上相互冲突

高等学校辅导员角色困境表现之三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在评价标准的不一致性。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不同的问题应该有不同评价标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在工作理念与工作内容上的不一致性,直接决定着两者在评价标准上存在显著差异。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5]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希望把每位学生培养成楷模,是必须永远追寻的理想。但是,“学生未能达到楷模标准,不能也不应该直接成为学生受罚的理由。鼓励成为楷模,而不能强制成为楷模;倡导学生成为楷模,而不能强迫学生成为楷模。”[6]

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是高等学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按照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依法治校,从严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要将管理与加强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7]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高等学校与学生形成的法律关系是具有民事与行政“双重属性的不平等的高校外部的法律关系”,所以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必须坚持“目的正当”、“实体正当”与“程序正当”的法治原则,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与法治化是高校学生管理要实现的目标。

但是,在当前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存在着不仅普遍而且比较严重的两种相反错误倾向。其一,高校为完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以道德高标准,采取强制、处罚等措施,而忽略“言传身教”式的鼓励才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核心方法。其二,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管理者本应该按照法律契约精神公正地行使管理权力对其处理,但此时高校管理者又站在了“教育挽救为目的”的道德高地,违“法”减轻或免除对其处理,从而损害管理的公正与公平性,破坏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危害社会公平。

二、高校辅导员自我角色的唤醒

正是因为不同的角色集中在辅导员个体身上,并且每种角色的要求不同,才导致了这几种角色之间的冲突。既然高校辅导员身居此场域中,那么该如何选择和调整自己的角色?笔者认为,这需要辅导员唤醒自身所承担的角色,思考“‘我’该成为什么样的辅导员”的问题。

(一)辅导员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还是行为规范管理者。辅导员作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指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追求,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此时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而作为学生行为规范的管理者,是对学生行为进行规范性的控制与管理。因此,在扮演这两种角色时,一个要求辅导员进行柔性的耐心细致的引导,另一个则要求进行刚性的规范性管理和执行。这就需要辅导员觉醒自己的角色,思考自己是“谁”,“我”的立场是什么。

(二)辅导员要成为学业管理者还是心理健康辅导者。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但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还要对学生进行学业、道德、心理的教育和辅导,这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交织。但这两种角色存在着诸多方面差异,如理论基础、工作准则、工作方法等。作为心理健康辅导者,要求辅导员及时了解、掌握不同学生的个体心理需求,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掌握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成因和处理方法。但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认清两种角色间的区别和联系。这就需要辅导员思考和觉醒自己的角色,认为自己该干什么。

(三)辅导员要成为学生领导者还是学生服务者。辅导员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管理职能,辅导员发出指令和建议,要求学生按照规定执行。此时辅导员与学生是一种上下级关系;在对学生的日常事务进行管理中,如学生党团建设、学生实践活动指导,辅导员以一个主导者的身份来领导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引导学成长成才。但是,学生是一个有着高度自主意识的群体,要求辅导员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所需的同情和温暖。因此,在做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深入地做好学生工作,此时辅导员与学生问是平等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这就需要辅导员觉醒自己的角色,思考自己该怎么办。

三、高校辅导员自我角色的选择

(一)高校辅导员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引路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8]“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9]按照上述要求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最为主要的职责,思想政治的引路人依然是辅导员最为本质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辅导员最早产生的初衷,至今也依然是辅导员工作的中心任务。因此,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占据第一位,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才是辅导员最首要的角色定位。

(二)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应该是教育、管理和服务协调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16号文),明确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了辅导员培养培训、工作发展等问题,提出“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培养、助学帮困、就业指导等八个方面具体描绘了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综上所述,在这一时期辅导员的职能定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成为青年学生思想问题的解惑者、心理健康的护航者、学习生活的指导者、教育管理的执行者、就业工作的帮助者,从而更加主动地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三)高校辅导员应该是一支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搭配合理的队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辅导员承担的工作包含着除了“授业”之外的两项任务。在当代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业、不重思想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除去教育部规定的“两课”之外,由于没有硬性的考察指标,很多同学几乎不将这方面的教育放在心里。因此,辅导员要将自己定位在思想政治教师的角色上,就需要具有一定的生活与工作阅历、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端正的政治态度。唯其如此,才能切实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角色。这样一个特定的角色会使辅导员明确自身工作的最终目标,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而对于辅导员多样化的工作任务,可以通过在辅导员内部按照不同年龄结构、不同专业进行分解的方法,使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徐仁权.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3(7)

[2]刘毓.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模式[J].教育探索,2003(5)

[3][5][8]、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4]贺兰. 基于角色理论的高校辅导员多重角色冲突及调适[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4(8)

[6]贺兰. 基于角色理论的高校辅导员多重角色冲突及调适[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4(8)

[7]摘自:《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21号令,于2005年7月颁布)

[9]摘自:《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于2006年7月颁布)

上一条: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培育思考 下一条:进一步改进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思考

关闭

版权所有 @ 2013-2016 河南科技大学 学生工作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