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担使命“不忘初心担使命“不忘初心担使命“不忘初心担使命“不忘初心担使命
快速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教育 >> 理论研究 >> 正文
理论研究

教师角色的“回归”---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探索

2017年03月10日 14:18  点击:[]

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 张甜甜(本文荣获2016年河南省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摘要: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普遍存在角色定位不清晰的现象,高校辅导员虽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多数辅导员长期面对琐碎繁重的工作,无法“扮演”好教师这个角色,工作动力不足,职业倦怠严重,在工作中缺乏活力和成长。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是对现有学生工作模式的创新,有助于辅导员“回归”教师角色。

关键词:教师 高校辅导员 工作“课程化”模式

中发[2004]16号文件和教育部[2006]24号令中指出,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这些文件的出台表明了党和国家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高度重视,但从目前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具体情况来看,对辅导员在高校的角色和定位普遍存在偏差现象,多数辅导员长期面对琐碎繁重的工作,无法“扮演”好教师这个角色,工作动力不足,职业倦怠严重,对自身的定位不清晰,在工作中缺乏活力和成长。高校学生工作也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面临新的挑战,如何让辅导员“回归”教师角色,加快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进程,是当前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 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内涵、主要内容和特征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内涵

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是指,将教学的理念引入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将辅导员开展的具体工作整合成课程,以教学的标准和考核形式综合评价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帮助辅导员“回归”教师角色。换句话说,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实施后,辅导员需要按照专业教师的标准用“上课”的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工作内容要以“课堂”的形式进行,课表录入教务系统,对完成的德育教学任务计算学时,以学生评教和实际教学效果进行绩效考核。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主要内容

伴随着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发展,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也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日益扩大。当前的主要工作内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组织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创业指导、日常行为管理等多个范畴。这些具体的工作内容涉及面广、内容量大,在利用“课程化”模式进行整合归纳后,更易面向学生进行批量的信息输出。 以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为例,当前的大学生迫切需要专业、系统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而该项工作具体涉及到学习的理念、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利用与开发现有的学习资源、学习中的心理调适、自我学习效果评价等,需要体系化的、完整的“输出”给学生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若仅仅依赖辅导员从琐碎的事务中抽身,片段式的辅导学生很难真正对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起到指导作用。而纳入“课程化”模式后,利用课堂的形式,辅导员面对面地将这些知识系统化的教授给学生,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情况进行整体地分析与讲解,开展适时的课堂互动,从而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一些学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会学生对自己学业进行科学规划的技巧,更好的服务学生。而“课程化”的模式下,辅导员集中授课,也可以解决工作的重复化、碎片化等客观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效率,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成效,增加职业的成就感,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发展。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特征

1、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在上文中提到,辅导员当前的主要工作内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组织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创业指导、日常行为管理等多个范畴,纳入“课程化”工作模式后,这些具体工作内容经过科学的设计和规划变成可以集中授课的教学内容,并根据这些课程内容的具体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系统化的、有逻辑的向学生进行教授。

2、教学对象的广泛性

辅导员工作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其“课程化”后教学对象的广泛性。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的“小班教学”,这门课的教学对象可涉及所有在校学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合理安排不同教学内容的学时数。

3、课堂组织的灵活性

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较为单一的学习形式,高校辅导员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设计教学形式,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为例,辅导员既可以在教室将有相同需求、相似问题的学生集中起来集体授课,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也可以与学生在室外以游戏为媒介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开展形式灵活多样。

4、实际效果的显著性

辅导员通过将学生共性问题用集中授课的形式开展,学生批量接受专业、系统、逻辑性强的课程教育,可增强学生独立自主处理自身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在校的幸福感,辅导员从琐碎的事务处理中抽身出来,更专业、更高效地服务、教育更多的学生。同时,“课程化”工作模式下,辅导员以教师的身份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效率高,工作成效显著,也有利于增加辅导员的职业价值感。

二、 实施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现实条件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日渐清晰

前文提到,教育部[2006]24号令中指出,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这就明确了辅导员作为教师的角色和工作定位,“教书育人”也是辅导员的基本工作职责。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实施,用课堂的形式整合当前辅导员开展的日常性具体工作,课表录入教务系统,对完成的德育教学任务计算学时,以学生评教和实际教学效果进行绩效考核,利于增强高校辅导员对自身教师身份的认同感。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进程加速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一是指辅导员这一职业发展更加成熟,形成了相应的职业标准和规范,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二是指辅导员这一职业群体的发展有完善的知识体系;三是指辅导员这一职业群体在社会中拥有较高的声望和地位。辅导员工作职业化是当前加速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家化、专业化进程的核心和关键。要让辅导员深切的感受到同专业教师一般的职业认同感,长期、稳定的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的日常工作,就必须创造条件,帮助辅导员“回归”教师身份。而辅导员“课程化”工作模式是辅导员获取社会声望和专业地位的主要途径,因此,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亟需借助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加以推进和实施。

(三)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

在新课程观中提出,课程是知识、经验和活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中,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备受青睐,而辅导员“课程化”工作模式正是顺应了这种发展趋势,对现有具体的工作内容按照课程的理念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化,形成独立的教学模块,教学内容多样,教学形式灵活。

(四)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学生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陆续出台和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明确指出和强调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力量,而这一队伍流动性强、角色定位不清晰等问题都不利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而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对于稳定辅导员队伍、塑造良好的工作平台、拓宽辅导员自身发展空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 实施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途径

(一)通过辅导员“双专”培训,提高课程化教学的能力

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辅导员“课程化”工作模式需要辅导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承担相应的课程教学任务,这就需要高校搭建完善的辅导员课程化培训平台,提高辅导员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完善辅导员的知识结构、提高辅导员的教学能力。

针对辅导员开展的课程特点,着重对新入职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夯实其从事课堂教学的基础;同时,结合辅导员专业教育背景和个人特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党团组织建设、就业创业指导、学业生涯规划等专项学习,明确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完善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提高实际教学能力。为了增强“课程化”工作模式的效果,可以在专业培训的基础上引入竞争上岗的机制,推进“课程化”绩效考核,鼓励辅导员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理论研究的水平,从而提升“课程化”模式的教学水平,更好的指导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

(二)把握大学生思想轨迹,夯实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基础

大学生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阶段特点,无论是组织课堂教学还是开展具体工作,都不能偏离大学生的思想轨迹。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推进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大一学生刚步入大学,不能很好的完成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在这一阶段,可以采用较为灵活的教学形式,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其尽快适应大学生生活;大二大三阶段的学生经过一年的适应,对大学的学习模式和特点逐渐了解,此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自我管理薄弱,自控能力差,不能很好的处理学习和娱乐的关系,造成学业上的困扰。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内容可结合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将课程重点放在学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管理等内容上,通过励志青年交流、专业知识技巧的教授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解决这一阶段的问题答疑解惑;大四的学生面临考研和就业的选择,这一阶段可适时的将教学内容重点转移到就业创业指导和专业课程分析等内容上,可以采用知名校友对话、创业成功人士经验分享等多种方式,理清学生的困扰,提高其综合发展能力。在“课程化”模式中,对于共性的问题集体授课,对于个性化的问题单独指导,教学模式和内容要不断更新、拓展,以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教育的效果。

(三)利用新媒体,创新形式提高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效能

大数据环境下,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呈多元化发展态势,接受的信息极具碎片性,而学生对铺天盖地的信息缺乏判断和分辨的能力,容易受片面信息的误导和煽动。这就要求辅导员工作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来加强“课程化”工作。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可以将课程的内容剪辑成视频或用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发布给学生,方便学生完整、权威地了解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借力打力”,通过举办新媒体应用大赛,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与此同时,辅导员可以借助数据分析掌握学生的需求,更为合理的搭配教学内容,保证工作的效果,而新媒体的应用,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新鲜感,便于该模式的推进。

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源自日常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创造性地将学生工作与第一课堂衔接,有效地整合了现有的资源,这不仅有利于辅导员对自身角色定位的清晰,“回归”教师身份,也有利于增加其职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对于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进程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刚等.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11.

[2]王俊等.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内涵、定位和课程资源开发[J].高校辅导员,2013(4).

[3]戴锐.辅导员工作理念转变与研究型辅导员的成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4]王俊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课程化”工作模式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4(5).

[5]叶芜为.工作“课程化”: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3).

上一条:品牌塑造助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思考 下一条:基于角色定位的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机制的思考

关闭

版权所有 @ 2013-2024 河南科技大学党委本科生工作部/党委武装部/本科生工作处/学生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