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担使命“不忘初心担使命“不忘初心担使命“不忘初心担使命“不忘初心担使命
快速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教育 >> 理论研究 >> 正文
理论研究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理结合方式”的思考

2016年10月24日 19:17  点击:[]

张丽丽

(河南科技大学软件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03)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结合方式”问题即“方法和路径”问题,是事关如何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入耳、入脑、入心”、落到实处的一个重大问题。长期以来,由于人们采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思考“合理结合方式”问题,导致了在思维方式上出现偏离,无法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因此,澄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命题中的“怎么去教育”即“合理结合方式”问题,有利于我们切实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合理结合方式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理结合方式”的现状

以往人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怎么去教育”,有的是采用传统的“体用关系”思维模式去进行解读的,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体”、以高校党政干部、学工干部、团干、辅导员为“用”,简称“理体—实用”的观点;或者相反,认为是以高效党政干部、学工干部、团干、辅导员为“体”,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为“用”,简称“实体—理用”的观点。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去教育”的错误认识。我们知道,“体用关系”的思维模式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针对“救亡图存”这同一目的所持的两种相互对立观点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中,所谓“中体”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为“救亡图存”之根本,所谓“西用”是指以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价值体系、尤其是民主政治和科学技术为“救亡图存”之功用;或者是其相反的“以西为体”、“以中为用”。显然,如果我们用“体用关系”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去教育”的问题,就会导致或者偏重思想政治理论课、轻高校党政干部、学工干部、团干、辅导员教育的作用;或者偏重高校党政干部、学工干部、团干、辅导员实际操作、轻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为,具有内在逻辑统一的、整体意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高校党政干部、学工干部、团干、辅导员是不能用“体用关系来解决的。所以,采用传统的“体用关系”思维模式,不能科学地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去教育”的问题。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去教育”的问题,有的是采用传统的“主客体关系”思维模式去理解的。必须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去教育”,是不能从传统的“主客体关系”思维模式去进行解读的。因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去教育”的命题,如果我们用传统的“主客体关系”思维模式,把“思想政治理论课”预设成主体,把高校党政干部、学工干部、团干、辅导员当成客体,或则相反,这都会造成其主体与客体的绝对对立,造成把客体误认为是主体,忽视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去教育”的真正主体,从而导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去教育”的错误理解。所以,这种传统的“主客体关系”思维模式,实际上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批判的、旧唯物主义的“客体的或直观的”思维方式,采用传统的“主客体关系”思维模式,是不可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去教育”作出合理解释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理结合方式”的分析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去教育”的问题,应该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校党政干部、学工干部、团干、辅导员之间内在统一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去进行理解,即从实践的统一过程中去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怎么去教育”的内在主客体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怎么去教育”问题,需要澄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去教育”的“实际行动主体”,我们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去教育”的“实际行动主体”,只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这个“人”(主体),既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又包括高校党政干部、学工干部、团干、辅导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去教育”,既是一个原生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校党政干部、学工干部、团干、辅导员相结合、从而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在这种“结合”中,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校党政干部、学工干部、团干、辅导员内在高度统一的“实践”问题。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去教育”来说,就是要求把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校党政干部、学工干部、团干、辅导员内在高度统一形成联动机制,在联动的过程中,以大学生的思想为特点去实施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符合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这里就有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命题中的“怎么化”,即这个“化”的“一般的路径和方法”的问题。探求这个方法论的问题,有利于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去教育”问题上遵循正确的路径和方法。

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开始,许多学者和教育者就一直在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去教育”的进程。在这个的历史进程中,既产生了各种丰富的理论,又产生了各种有益的具有启示意义的方法。就这些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法所遵循的“一般的途径和方法”说,既有具有合理性的、也有不具合理性的,值得我们去作认真的分析研究和具体总结。但从一般意义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去教育”问题上,我们认为,不能抽象地谈论诸如“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原则和方法,而应在具体地贯彻这些原则和方法中,在整体上体现出“既‘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又‘走向高校党政干部、学工干部、团干、辅导员思想教导’”这个更为根本的原则和方法。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理结合方式”应有的途径

所谓“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指完全回到课堂,也不是完全回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书本的相关话语,而是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实施教育,以课本为依据,探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发展规律和趋势,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道”和“理”。从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情况来看,我们对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解读,几乎都表现为是一种独白式的,或者完全以课本的条条框框去解读和套用现实的问题。显然,这都是一种难以“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回不到思想政治理论”的做法。而一旦“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一种时尚,有的人又机械地照抄照搬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话语,导致教条主义、文本主义的大行其道,这就谈不上是在进行真正意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上,我们应牢记恩格斯的教导:“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所谓“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回到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即理论的“文本”中,去理解、把握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科学方法,即从系统的、合理的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因为,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去教育”的根本性方法论说,系统的、经过理论论证的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方法,是我们进一步去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去教育”的前提条件和理论基础。

所谓“走向高校党政干部、学工干部、团干、辅导员思想教导”,就是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去教育”,不是拘泥于或局限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和“文本”的话语,而是根据当代大学生新的思想发展特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向,从实践去分析、研究和理解这些相关哲学问题,从而去做出“怎么去教育”的理论性创新。我们认为,“走向高校党政干部、学工干部、团干、辅导员思想教导”必须澄明这三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1)我们“为何”要走出?(2)我们走出的依据“是什么”?(3)在依据的基础上,我们“怎样”走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去教育”,既不能局限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本身的词句,又不能仅局限于理论本身对相关问题解答的现成答案。显然,是由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去教育”,我们不“走向高校党政干部、学工干部、团干、辅导员思想教导”,就只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条,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一种“唯上”、“唯书”的困境。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正是严肃地对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主张不仅要“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而且要“走向高校党政干部、学工干部、团干、辅导员思想教导”。因为,不“走向高校党政干部、学工干部、团干、辅导员思想教导”,就会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仅仅在理论内“宅”着的“书呆子”。

我们只能“走向高校党政干部、学工干部、团干、辅导员思想教导”,那么,我们“依据什么”?我们认为,既不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书本的条条框框,又不能是课本本身的现成答案,而只能是以思想政治本身的发展规律为依据的,以大学生的思想发展特点为对象,把理论运用实践、把实践问题提炼为理论论证。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条主义,恩格斯曾告诫人们:“不要生搬硬套马克思和我的话,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2]显然,从恩格斯这句话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可以作为“走向高校党政干部、学工干部、团干、辅导员思想教导”的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去教育”就不能如教条主义所强调的那种“唯上”“唯书”,而是“走向高校党政干部、学工干部、团干、辅导员思想教导”。

“怎样走向高校党政干部、学工干部、团干、辅导员思想教导”,从整体上说,即是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怎么去教育”,即“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走向高校党政干部、学工干部、团干、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教”,这二者在方法论方面的高度统一性的问题。如何“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与如何“走向高校党政干部、学工干部、团干、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教”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一而二”的问题,它们各自都不能脱离对方进行孤立的考察和理解。如何“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是如何把高校党政干部、学工干部、团干、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炼为理论问题进行论证;如何“走向高校党政干部、学工干部、团干、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教”的问题,是如何把论证过的理论和理论问题运用到实践中,两者是现实问题中的理论论证和理论问题中的现实实践的高度统一。

“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走向高校党政干部、学工干部、团干、辅导员思想教导”这种内容和方法的高度统一,要求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在具体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原则和方法时,应在整体上体现出“既‘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又‘走向高校党政干部、学工干部、团干、辅导员思想教导’”这个更为根本的原则和方法,去分析、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理结合方式”,才能真正做到把现实中存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炼为理论问题进行论证,又能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规律、方法和问题升华为现实问题进行指导和检验,这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理结合方式”的高度的统一,才是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有、必须有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20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02,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冯刚《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2期,第44—49页。

[4]方美容、何秀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进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年第10期,第11—16页。

[5]《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5页.

[6]《艾思奇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80~481页.

[7]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0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页.

[9] 转自《智慧的明灯》,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1页.

上一条:基于角色定位的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机制的思考 下一条:关于我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研究的思考

关闭

版权所有 @ 2013-2024 河南科技大学党委本科生工作部/党委武装部/本科生工作处/学生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